恢復高考的深遠意義(恢復高考的意義總結)
每年的6月7日、8日是高考學生家長最擔心的時期。高考在我國有著圖騰般的意義,被很多家庭和考生認為是一場改變命運的考試。他們堅信三年的努力就會換來一生的幸福,因此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寶貝孩子送到衡水中學、毛坦廠等軍事學校。里面的日程安排會讓他們心疼,但為了未來,父母只能痛快地讓孩子承受。
一、力排阻力,決定迅速恢復高考
十年動亂已經(jīng)過去,一切都在等待著完成。其中,鄧小平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發(fā)展科教事業(yè)。他主動主持科教撥亂反正,從1977年8月13日開始,組織召開了為期44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這也是建國以來最長的一次會議。民國時期,重新開放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給無數(shù)家庭和學生帶來了希望。大家都被壓制太久了,我也被無望的推薦系統(tǒng)束縛太久了。
當時,高考制度已經(jīng)中斷11年了。可以說,人才極度匱乏。后期采用了推薦系統(tǒng)。核心是單位推薦,看重政績。結果招收的學生很多都是小學學歷,各種不規(guī)范。肆虐的風潮引起了社會的極大不滿,也阻礙了普通家庭通過自我奮斗崛起的道路。
1977年8月6日,在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教座談會上,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興發(fā)表慷慨激昂的講話,批評了現(xiàn)行招生制度的四個嚴重缺陷:
1、人才被埋沒,一大批熱愛科學、有前途的年輕人選不上。
2、工農子女上大學困難。
3、破壞社會風氣,助長不正之風。
4、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他認為,大學新生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是招生制度不合理。當時的大學招生制度主要是推薦制度,回旋余地太大。因此,許多大學招收的學生可能只接受過小學教育。根本沒有真才實學,培養(yǎng)效果可想而知。
查星星還號召我們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年。他的演講引起了在場眾多專家學者的共鳴。他們都呼吁,時間不等人,人才培養(yǎng)不像其他事情是等不及的。
當時呼聲很高,面臨的阻力也很大。比如九月份已經(jīng)臨近開學了,正常的招生手續(xù)已經(jīng)來不及了。當年的高校招生工作會議已經(jīng)開始,相關工作已經(jīng)在進行中。試卷、經(jīng)費、考生以及左翼錯誤思想的影響。面對各方面的阻力,鄧小平說:我不客氣。這句話非常響亮,
人們看到了他的決心。
10月12日,國務院批復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決定恢復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直升大學,恢復以成績?yōu)橹鞯目荚囍贫?。該文件?guī)定:
取消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考試,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規(guī)定考生必須高中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歷,并從應屆畢業(yè)生恢復招生;修改政治審查標準,落實“重績效”原則;嚴格考核制度,抵制和反對腐敗、“走后門”等不正之風。
二、高效進行準備工作
1977年高考成為高考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舉行的高考。為什么在冬天舉行?因為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等待合適的時機。當時設定的招生條件是在考慮了多方面因素后大大放寬的。當時社會上還存在很多針對家庭出身的偏見。但黨中央決定,只要擁護黨和國家,就不設其他硬性條件,取而代之的是繁瑣的條件。政治審查條件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擇優(yōu)錄?。?/p>
1、有工作知識的年輕人均可申請,高中應屆畢業(yè)生也可申請。
2、高中畢業(yè)者可以申請,且必須通過入學考試。
3、政治審查主要看個人表現(xiàn),杜絕“成分論”。
4、對德、智、體素質進行綜合考核,擇優(yōu)選拔。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招生考試結束。全國約570萬青少年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首次高考。各高校共錄取學生27.3萬余人,新生質量大幅提高。1978年起,全國高校實行統(tǒng)一制題、統(tǒng)一考試,形成了現(xiàn)行的全國高校統(tǒng)一考試制度。
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被排擠了十幾年的年輕人,現(xiàn)在都有了考試、讀書的機會。1977年,高考暫停了11年,后來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恢復了?;謴透呖贾贫仁墙逃绲囊患笫?。這意味著我國的教育從此走上正軌,為廣大知識分子打開了希望和理想的明亮之窗。人們爭先恐后地互相轉告這個好消息,不少知識分子激動得流下了喜悅的淚水。同時也為我國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7年和1978年,共錄取大學新生68萬人。他們大多是有理想、有才華的知識青年。這群人后來成為改革開放各領域的中堅力量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并在隨后的四個現(xiàn)代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一些試題和當年畢業(yè)的社會中堅
在1977年、1978年、1979年的高考考生中,有太多我們熟悉的、后來在我們各個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人。
在中央領導人中,這三屆的人物都是名列前茅的。省部級高官中,與1977年、1978年高考有關的就更多了。僅1977年、1978年的北大經(jīng)濟系就出了至少9名省部級高官。水平。比如現(xiàn)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等等,至于司局級,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在文學影視界,還有張藝謀、陳凱歌、易中天、羅中立等,著名作家劉震云也是1978年高考的考生。那時,他剛剛從部隊退伍。他白天在一所中學當私人教師,晚上努力學習。1978年高考,以河南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四、躺平,是對自己人生的縱容和放棄
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我們認為平常、自然的事情,對于我們的前人來說,可能是難以達到的天花板。我們不珍惜的東西,可能是別人無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東西。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實在不想討論該不該好好學習、該不該浪費時間之類的話題。我覺得,能讀懂這些歷史的人,應該懂得珍惜,懂得奮斗。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喜歡說躺著,把自己不努力的原因歸咎于社會,比如:房價高、擠、996等等。客觀來說,他們說的有道理,但這些都不是原因。你躺下。如果大家都用這個角度來看待社會,那么哪一代的年輕人沒有躺著的理由呢?話不多說,我來數(shù)一下五代人。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無休無止的運動對他們的成長影響不是比現(xiàn)在更大嗎?難道60年代出生的人因為年輕時的種種動蕩而沒有機會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嗎?70后的年輕人有各種各樣的機會,但各種選擇背后的風險回想起來并不大。他們不就是那些下崗、體制內受苦、國家開始拒絕分配的人嗎?更不用說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了。他們是第一批實行計劃生育的群體。他們早有年老的經(jīng)歷,有能力買房,發(fā)現(xiàn)房價不斷上漲。他們的壓力不是很大嗎?90后的一代人如今都在叫囂著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很多人仍在努力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機遇。不信的話,看看上面的高考題。是不是很簡單呢?現(xiàn)在的差生也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如果當年是這樣的話,在混亂的情況下堅持學習,或許就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