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校智庫(發(fā)揮高校的智庫作用)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劉浩光)《2015中國智庫年度發(fā)展報告》新聞發(fā)布會9日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日報智庫研究發(fā)布中心、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評價中心、山東社會科學院協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9月28日在北京舉行。
報告由一份主報告和四份分報告組成。力爭在2015年我國智庫建設發(fā)展的海量信息中尋找新亮點、把握新趨勢、形成新思維,以期造福我國當前和未來的智庫建設。
報告分析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視大學智庫建設,制定實施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號文,為中國特色新型大學智庫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也使高校智庫更好地發(fā)揮新時代的決策咨詢職能,進一步推動國家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以來,高校智庫在制度創(chuàng)新、決策成果轉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全面推進。成果轉化渠道日益暢通,優(yōu)質政策建議不斷涌現;智庫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大學智庫已成為黨和國家決策咨詢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新型大學智庫共同體已初具規(guī)模形成。
報告顯示,2015年高校智庫決策咨詢成果豐碩。據統計,高校智庫專家全年共提供咨詢報告4.3萬余份,被采納2.2萬余份,決策影響力顯著提升。高校智庫著力打造多層次的智庫成果,從供給側塑造智庫的實用性和影響力,既準確快速地把握突發(fā)事件、突發(fā)事件,又具有中長期的前瞻性和權威性。國家長期發(fā)展和區(qū)域進步。思考與預測;不僅跟蹤、總結和分析外媒對中國重大熱點、難點事件的看法,而且堅持正確導向,及時向外界宣傳和傳播中國學者的思想和觀點。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高校智庫逐漸探索并形成了獨特的運行機制。從“手工坊”到“研究共享平臺”,從“高校級大平臺”到“市場化機構”,高校智庫的運營方式百花齊放。與此同時,高校智庫積極探索國際合作,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擴大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國際影響力。
2015年,各高校智庫在不斷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拓展了“智庫人才”的內涵和外延,廣納人才。各高校智庫致力于建設老、中、青年相結合的人才梯隊,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門類齊全的研究學者隊伍。各高校智庫也設立了政治立場堅定、關心國家發(fā)展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培養(yǎng)項目,為未來各國家智庫建設發(fā)現和儲備人才。
報告指出,當前高校智庫建設還存在不足,面臨不少現實問題。
首先,高校智庫產品缺乏政策配套。高校智庫提供的行政產品與政策制定者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為此,要提高研究質量,豐富智庫產品形式,拓寬報告渠道,更加順暢高效地向有關部門提交智庫產品。
二是高校智庫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現階段還沒有明確統一的評價標準。我們可以從政策咨詢能力、活力和潛力三個角度探索建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體系。
三是“旋轉門”缺乏活力。在中國智庫建設過程中,“旋轉門”尚未形成。高校智庫要通過“旋轉門”積極推動人才雙向流動,在智庫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四,對于學術獨立性與政策適用性之間的關系存在認知偏差。為了應對各種現實挑戰(zhàn),大學智庫需要提前布局、謀劃未來。“十三五”時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推動大學智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報告指出,新條件下,高校智庫建設必須著眼長遠,在“服務國家戰(zhàn)略”、“趕超國際水平”上下功夫。必須內外兼修,在戰(zhàn)略頂層設計、針對性問題解決、戰(zhàn)術政策研究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要重視人才,建立重創(chuàng)新、重質量、重業(yè)績的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為大學智庫建設培養(yǎng)高端人才。要樹立“中國意識”,打造“中國話語”,充分發(fā)揮高校智庫特長,引導輿論;展示“中國形象”,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發(fā)布會上,光明日報智庫研究發(fā)布中心學術委員會宣布成立。來自中央部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成為委員會成員。
《2015中國智庫年度發(fā)展報告》由光明日報智庫研究出版中心組織專家團隊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支持。